马驮沙

马驮沙而成洲,积圭步以致远。做知识的搬运工,与你一起终身学习!

靖江宝卷——我们的乡愁

更多学习电子书、音视频资源请关注公众号:matuosha

宝卷是一种按照一定的仪式和程序演唱的说唱文本,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将宝卷这粒古老的种子撒入靖江这块年轻而肥沃的土地。按照国人称谓习俗,它有两个名儿,小名“靖江讲经”,大号“靖江宝卷”。靖江宝卷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古风犹存,保留着“一人讲唱、众人和佛”的古原生态,被专家喻为“民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靖江宝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江民间讲经场面

  一、

  靖江宝卷的历史渊源

  靖江宝卷属晚清世俗宝卷嫡传。宝卷源于唐,成于宋,明清年间盛极一时,后日趋式微,靖江是当代得见其芳踪的少数地区之一。

  宝卷由何地传入靖江?

  有论者认为,靖江宝卷由张家港传入,此为“南传说”。

  诚然,《河阳宝卷》《靖江宝卷》同宗、同源,但两者区别甚大:其一,靖江讲经只做延生不做往生,即只为生者祈福禳灾,不替亡灵超度追荐,而张家港讲经既做延生也做往生。其二,靖江讲经始终保持一人讲唱众人和佛的古原生态。张家港讲经既伴唱,又伴奏。其三,靖江的庚申会,斋主及会众通夜不睡“守庚申”,是为阻止附于人体的“三尸神”庚申日趁人睡着了上天“打小报告”;而张家港人“坐庚申”,是为祭奠殁于战乱的太平军将士和死难百姓的亡灵。

  人们存疑“南传说”。

  也有人认为,北宋灭亡时,大量中原百姓随宋王朝南迁,在这人口大迁移中,或许有人看中靖江这块风水宝地,在此落脚生根、繁衍生息,同时带来了京都汴梁瓦舍中的种种讲唱技艺,将宝卷的种子撒进这片浪花捧出的土地。此为“北传说”。

  还有第三说,明代中后期,罗教通过漕运南下,在运河流域传播开来。漕帮水手传习罗教,自大运河南下,很快把罗教带入运河沿岸的靖江”。此为“漕运说”。

  因无据可考,“三说”均为假设,靖江宝卷的传入或许永远是个谜。

  二、

  宝卷文化系统

  做会、讲经、宝卷,是靖江宝卷活态传承的三大要素,由此构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民俗民间文化系统。

  其构成如图:

  做会

  是寻常百姓的仪式生话。乡野村夫们礼敬神灵、祈福禳灾,将平淡无奇的生活点缀得庄严神圣些。

  讲经

  是民间艺人的精彩宣演。用纯正的靖江老岸方言进行,宗旨是劝人为善,既是富有宗教意味的民间信仰活动,也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娱乐。

  宝卷

  是靖江人的人生教科书。它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纯朴的民风民俗、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陶冶一代又一代靖江人。

  三、

  靖江宝卷是“活化石”

  靖江宝卷被专家学者誉为民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陈相袭十大传统要素:

  1、文体。韵散相间,讲唱结合。

  2、内容。菩萨凡间身世及得道成圣的故事(圣卷),凡夫俗子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草卷);礼敬神明的祈祷心愿(科仪卷)。

  3、主旨。“劝善化俗,伦理教化”。

  4、功能。信仰、教化、娱乐。

  5、编创。集体;无名。

  6、语言。村歌俚语。

  7、叙事。有头有尾。套化叙事。

  8、缘起。做会讲经的时机选择在菩萨圣诞或信众想了却祈福禳灾的心愿。

  9、宣演。铃具、木鱼、佛尺为基本道具;民居、庙宇为委场所;烧香、点烛、设供,供供奉纸马、星斗牌位、宗亲牌位为基本式;遵循一定的仪轨,一人讲唱,众人和佛。

  10、传承人。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四、

  佛头与和佛

  做会讲经看成是一种技艺,佛头像乡间走村串户的手艺人一样,以此谋生糊口。

  佛头既要有好记性、好口才、好小伙子(相貌)、好德行,还要苦练基本功:

  一是讲,要字正腔圆,妙趣横生,声情并茂。

  二是扎,用芦苇扎库、箱。

  三是写,逢会必写相当于奏章的“疏”,上奏天庭,以求功德。

  四是剪,剪纸花装饰库、箱。

  老百姓最看重佛头两项功夫:吞子(讲唱)和台面(表演),倘吐词清楚,嗓音圆润而富有表现力,调口(唱腔)优美动听,面部表情丰富感人,整个讲唱浑然一体,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暴风骤雨,诙谐时让人开怀大笑,悲伤时催人伤感落泪……这样佛头必定名动乡里,“粉丝”如云。

  佛头的艺术风格有“文台面”、“武台面”之分。所谓文台面,即宣演时,只重声音和腔调,不重面部表情,两眼微闭,自顾抑扬顿挫地讲唱,此乃讲经重听的艺术特征,“老派”、“传统”。所谓武台面,即既重听又重看,在充分发挥讲唱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面部表情的丰富和生动,现代的优秀佛头,大多以武台面著称。

  和佛,是靖江讲经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它无它,艺术的感染力绝对不一样。从叙事效果看,佛头总不能老是交代情节,平铺直叙,隔一段发一个“和声”,可以打破单一的道白,将说、唱、和融为一体,从而使艺术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同时,和佛也如同歌唱时伴奏、间奏,使说唱更富有韵律美。

  按现代眼光,和佛是一种互动,是信众一种主动参与的形式。当然,这种互动与时下观众上台和演员同台演唱有着本质的区别,亦即不是纯粹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虔诚的民间信仰,当他们怀着笃诚的信念和佛,心灵同宝卷中悲欢离合的故事融为一体,可以暂时摆脱生活的困扰,身心得到充分的愉悦。同时,几乎没有一个自觉自愿和佛的老头老太不相信和佛能消灾祛难。因而,佛头收卷时会说:“和佛保延生,谢谢众善人。”

  五、

  宝卷书人

  1

  宝卷研究专家黄靖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靖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靖江宝卷研究会秘书长。

  出生于季市镇祁安村的黄靖,自幼受宝卷熏陶,钟情、痴迷宝卷,怀着感恩、反哺之情,矢志挖掘、弘扬宝卷文化。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是有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才开始学术研究,而他是怀揣着梦想与追求,探寻治学之路,叩击学术之门。

  十年艰辛不寻常,十年耕耘结硕果,著述百万字,出版专著三本:《宝卷笔记》《宝卷民俗》《善化人生》。索出一条独特的治学道路:草根之路。站在草民的立场上,用草根方法解读、研究靖江宝卷。

  2

  宝卷传承人王国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江宝卷代表性传承人王国良,家住生祠镇红英村杨家埭。多年来,他收集整理有关靖江宝卷的资料并自己创作编写宝卷,研究靖江宝卷与外地宝卷的不同处,勾勒靖江讲经文化的蓝图,为靖江宝卷和讲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国良从4岁开始接触靖江讲经,8岁时和祖父一起出去做会,12岁就能背诵《三茅宝卷》全文(《三茅宝卷》共八册,全文12万字,讲经时需要连续讲24小时才能讲完),13岁时祖父过世便自己单独讲经一直到17岁,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参与讲经,直到1988年退休后回到家乡生祠镇,开始靖江宝卷的整理和编写,并成为靖江宝卷研究会成员。他到靖江各地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的人员,有时还寄信给其他省、市的信友了解各地宝卷文化。他先后整理传统宝卷《三茅宝卷》《大圣卷》《观音卷》等21部,约80多万字,并根据民间口头文学、传说和革命历史等题材,融合现代元素自创了16部宝卷,如《江阴要塞起义记》《财神卷》《岳飞卷》等。

  2013年3月,由王国良讲述整理的书籍《火龙王升天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辑录圣卷12种、科仪7种、卷草卷17种,共计29种,82万字。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19年11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 查看权限
  •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聚合

      Powered By Z-BlogPHP 1.5.2 Zero

      Copyright matuosha.com Rights Reserved.